<form id="hb9fn"><nobr id="hb9fn"><nobr id="hb9fn"></nobr></nobr></form>

    <form id="hb9fn"></form><form id="hb9fn"></form>

        <address id="hb9fn"></address>
          常用標點符號用法簡表
           名稱  符號  用法說明  舉例
          句號 。 表示一句話完了之后的停頓。 中國共產黨是全中國人民的領導核心。
          逗號 , 表示一句話中間的停頓。 全世界各國人民的正義斗爭,都是互相支持的。
          頓號 、 表示句中并列的詞或詞組之間的停頓。 能源是發展農業、工業、國防、科學技術和提高人民生活的重要物質基礎。
          分號 ; 表示一句話中并列分句之間的停頓。 不批判唯心論,就不能發展唯物論;不批判形而上學,就不能發展唯物辯證法。
          冒號 用以提示下文。 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:正確的認識來源于社會實踐。
          問號 ? 用在問句之后。 是誰創造了人類?是我們勞動群眾。
          感情號① ! 1.表示強烈的感情。
          2.表示感嘆句末尾的停頓。
          戰無不勝的馬克思主義、列寧主義、毛澤東思想萬歲!
          引號② “ ”
          ‘  ’
             ╗

             ┐
          1.表示引用的部分。 毛澤東同志在《論十大關系》一文中說:“我們要調動一切直接的和間接的力量,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斗。”
          2.表示特定的稱謂或需要著重指出的部分。 他們當中許多人是身體好、學習好、工作好的“三好”學生。
          3.表示諷刺或否定的意思。 這伙政治騙子恬不知恥地自封為“理論家”。
          括號③ ( ) 表示文中注釋的部分。 這篇小說環境描寫十分出色,它的描寫(無論是野外,或是室內)處處與故事的發展扣得很緊。
          省略號④ …… 表示文中省略的部分。 這個縣辦工廠現在可以生產車床、電機、變壓器、水泵、電線……上百種產品。
          破折號⑤ —— 1.表示底下是解釋、說明的部分,有括號的作用。 知識的問題是一個科學問題,來不得半點的虛偽和驕傲,決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——誠實和謙遜的態度。
          2.表示意思的遞進。 團結——批評和自我批評——團結
          3.表示意思的轉折。 很白很亮的一堆洋錢!而且是他的——現在不見了!
          連接號⑥ 1.表示時間、地點、數目等的起止。 抗日戰爭時期(1937-1945年)
          “北京—上海”直達快車
          2.表示相關的人或事物的聯系。 亞洲—太平洋地區
          書名號⑦ 《 》
          〈 〉
          表示書籍、文件、報刊、文章等的名稱。 《矛盾論》
          《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》
          《人民日報》《紅旗》雜志
          《學習〈為人民服務〉》
          間隔號 · 1.表示月份和日期之間的分界。 一二·九運動
          2.表示某些民族人名中的音界。 諾爾曼·白求恩
          著重號 . 表示文中需要強調的部分。 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,要按照毛澤東同志倡導的方法,理論聯系實際。

          句讀返回頁首

            中國的古籍,沒有類似今天使用的標點。古代有些文字(例如甲骨卜辭)有時用分行或隔離來表示停頓,這種情況也并不普遍。所以歷來認為學會斷句是讀書的基本要求。漢代表示斷句的符號是“、”和“”?!?、”用來表示較小的停頓,“”表示較大的停頓。20世紀初發現的漢簡《流沙墜簡》中有使用了這種符號的簡片?!艾恪焙汀?、”漢朝人稱之為句讀 。這兩種符號到了宋代才逐漸推廣使用,但形態有些改變。一種是句號用“?!?,讀號用“、”;另一種是句號讀號都用同樣的點,句號的點用在字旁,讀號的點用在兩字之間。宋元時代出版的書籍,特別是經書,一般不加句讀。句讀符號多用于教學或??狈矫?。宋刻本也有仿照校書式印上圈點的,但不多見。
            元明刻本小說多在句子的末了加圈,也有一律用“、”或用“?!钡?。有些戲曲和啟蒙讀物也采取這種方法。此外,明刻本小說還增添了人名號和地名號,前者是在人名右邊加一條直線,后者是在地名右邊加兩條直線。
            標點這兩個字,始見于宋代?!端问贰ず位鶄鳌罚骸胺菜x,無不加標點,義顯意明,有不待論說而自見者?!边@里的標點指的是閱讀古書時添加的句讀符號,即所謂舊式標點。
            新式標點 新式標點是模仿西方的書寫習慣而借用的 ,在清代末年才開始使用。翻譯家嚴復的《英文漢詁》(1904)是最早應用外國標點于漢語的著述。五四運動前些年,不少作家已經開始使用新式標點?!缎虑嗄辍冯s志第4卷(1918)也開始部分地使用。由于當時的出版物多采取直排方式,于是使用者都做了不同程度的修改。這樣就出現標準不一的現象。1919年馬裕藻、朱希祖、錢玄同、劉復、周作人、胡適等人聯名提出《請頒行新式標點符號議案》,并在國語統一籌備會第一次大會上議決,1920年由當時的教育部正式頒行。這個議案先說明了使用標點符號的必要性,再列出各種符號,包括句號、點號、分號、冒號、問號、驚嘆號、引號、破折號、刪節號、夾注號、私名號、書名號共12種。
            五四運動以后,公布的標點符號逐漸推廣應用。比較西方使用的標點,有幾處明顯的不同:①句號用“?!?,不用“·”。②引號用『』和「」,不用“”和‘’。是為了適應直排文字的特點。③西方文字的人名和地名等專有名詞的開頭用大寫字母表示,漢字沒有這種標記,所以要有私名號和書名號。


          歷史沿革返回頁首

            漢語標點史溯源到甲骨文中使用的線條和間空作為分詞分段的手段。林氏認為,狹義的標點指書寫形式的標點,廣義的標點還應包括非書寫形式的標點,如間空、大寫、分段等,并把非書寫形式的標點作為研究對象。鉤識號從先秦至少到漢代一直用來斷句?!墩f文解字》已把“ ”“、”正式列為條目,兩者配對,是漢語早期的句讀符號。然后逐次介紹唐代寫本和《金剛經》刻本的標點,宋代至清中葉的標點,清末至民國時期的標點,以至新中國的《標點符號用法》,稱得起是一部扼要而又系統的標點符號簡史。句讀是中國傳統的標點,則在第一篇中設“句讀·圈點”作了專門的討論。
            西方標點源于古希臘。林著說,公元前5世紀的希臘銘文,用詞連寫,只是偶爾用直行的二連點和三連點分隔詞句。大學者亞里士多德(前384~前322年)在《修辭學》中提到哲學家赫拉克利特(前540~前470年)的著作因為連寫難以斷句。林著指出西方新式標點系統的奠基人是意大利語法學家和出版家A.馬努提烏斯(約1450~1515年)。他以語法原則取代誦讀原則制定五種印刷標點:逗號(,)、分號(;)、冒號(:)、句號(。)和問號(?)。他的家族在百年間出書近千種,行銷歐洲各地,這幾種基本標點為各語種普遍采用。歐洲各語種也逐漸形成自己的標點體系,英語標點是在18世紀晚期才完備的。
            幾千年來,漢語和西方一些語種的標點符號的發展和變化是有很大差異的,從宏觀上考慮,也有相似的前進軌跡。那就是由字、詞、句的連寫,而逐步采用標點或非標點的方式斷詞斷句;由不同地域、不同見解、不同學派采用不同的標點符號,逐步舍異求同,而在一個語種內采取統一或基本統一的標點符號體系。
            耐人尋味的是,人類在古代就創造出燦爛的文明,但是創造為數不多的標點符號卻是步履維艱。中國在殷商時代已創造出甲骨文,發掘出土的甲骨片所載約有4 500個單字(可識者約為三分之一)。東漢許慎著《說文解字》已收篆文9 353字,從那時直到清末,得到共同認可使用的還只有句(。)、讀(、)、表示著重的(.)、表示專名的(——)等幾個標點而已,而且這些標點符號常常同其他符號(如評點符號)混用,直到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《請頒行新式標點符號議案》才有成為系列的12種標點。
            古代希臘文明是令人耀目的。在公元前5世紀前后已經是哲人輩出,為后世留下哲學、史學、文學、自然科學方面的大量文獻??墒侵钡较ED化時代亞歷山大圖書館館長阿里斯托芬(公元前257~前180年)才創制出三級點號:中圓點(· )、上圓點(˙)、下圓點(·),從無到有,且成序列,彌足珍貴。歐洲幾個較大語種的標點符號,到18世紀末至20世紀初才最后定型。
            標點符號的形狀遠比文字簡單,而數量又遠比文字為少,何以文字很早就能創造出來,而系統的標點符號卻姍姍來遲,東方如此,西方也如此,這倒是值得文明史研究家思索的問題。
            嘆號是14世紀下半期意大利人文主義學者的創造。在現存的文獻中最早的嘆號見于佛羅倫薩城邦執政官、作家科盧特喬·薩盧塔蒂的拉丁文著作《論法律和醫學之高尚》1399年抄本(參見第二篇2.2)。德國刊印的書籍在16世紀開始使用嘆號。英語和俄語的嘆號出現于17世紀初。莎士比亞在1610~1611年寫成的《冬天的故事》(The Winter’s Tale)把“嘆號”稱為note of admiration(贊嘆符)。與莎士比亞同時代的劇作家本·瓊森說嘆號在句子“帶贊嘆”的口氣說出時使用。1657年英語嘆號開始使用現代名稱exclamation mark。
            1897年王炳耀在《拼音字譜》中自擬的10種標點中有“慨嘆之號”(?。┖汀绑@異之號”( )。魯迅1909年在《域外小說集·略例》中提出四種新式標點符號,其中有(?。?,表示“大聲”。1919年《請頒行新式標點符號議案》定名為“驚嘆號”,1951年《標點符號用法》改稱“感嘆號”,1990年以后正式名稱簡化為“嘆號”。
            西方的標點符號在16世紀主要有朗誦學派和句法學派兩個學派,主要是由古典時期希臘文和拉丁文演變而來,在17世紀后進入穩定階段。俄文的標點是依希臘文而來,到了18世紀采用西歐的標點方法。
            古代的漢字作品無標點符號,到了19世紀開始使用「?!棺鳛閿嗑?。日本在8世紀時,使用返點和訓點作為標點系統。
            第一個從國外引進標點符號的人是清末同文館的學生張德彝。同文館是洋務運動中清政府為培養外語人才而設立的,張德彝是第一批英文班學生中的一員。
            同治7年(1868年)2月,前駐華公使浦安臣帶領“中國使團”出訪歐美,張德彝也成為隨團人員中的一名。張德彝有一個習慣,無論到哪個國家,都喜歡把當地的景色、人物、風俗習慣記錄下來,以“述奇”為名編成小冊子。1868年至1869年期間,他完成了《再述奇》?,F在這本書名為《歐美環游記》,其中有一段介紹西洋的標點符號,云:“泰西各國書籍,其句讀勾勒,講解甚煩。如果句意義足,則記‘?!?;意未足,則記‘,’;意雖不足,而義與上句黏合,則記‘;’;又意未足,外補充一句,則記‘:’;語之詫異嘆賞者,則記‘!’;問句則記‘?’;引證典據,于句之前后記‘“”’;另加注解,于句之前后記‘()’;又于兩段相連之處,則加一橫如‘——’?!彪m然張德彝不是有意識地向國內知識界引入標點符號,甚至帶有反對的口氣,覺得這些標點繁瑣,但是卻在無心栽柳的過程中為中國語言符號的發展帶來了新風。
            1919年4月,胡適、錢玄同、劉復、朱希祖、周作人、馬裕藻6名教授極不愿看著“現在的報紙、書籍,無論什么樣的文章都是密圈圈到底,不但不講文法的區別,連賞鑒的意思都沒有了”。在國語統一籌備會第一次大會上,他們提出了《方案》,要求政府頒布通行“,。;:?!—()《》”等標點。
            1920年2月2日,北洋政府教育部發布第53號訓令——《通令采用新式標點符號文》,我國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標點符號從此誕生。


            返回頁首
          精品美女网站3000部黄是免费,又紧又滑21p,少妇的丰满3中文字幕第一页
            <form id="hb9fn"><nobr id="hb9fn"><nobr id="hb9fn"></nobr></nobr></form>

            <form id="hb9fn"></form><form id="hb9fn"></form>

                <address id="hb9fn"></address>